本帖最后由 caigua333 于 2017-2-9 17:30 编辑
51.【大推】《一言不合就补魔》by caigua333 (tid=31103)
写在前面的话:
这篇推文断断续续地写了很久,等到终于写完的时候,楼主已经由于主观和客观的一些原因暂时不方便登录长佩了,所以就由瓜瓜帮我代发。推文分为【简评】和【长评】,个人建议是『跳坑之前看简评,看完全文再来看长评』。不过文末的【问答环节】先看后看都没有关系。因为版规不允许使用粗体和斜体字,所以在正文中会适当使用方括号来标明重点。另外本着不剧透的原则,文评中尽量不会过多地提及内容摘要,而是更为侧重于个人感受。
此外,文评中有许多观点亦是与作者交流后得出,与瓜瓜的沟通让我能够站在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也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所以我也建议文下的小天使们不要害怕留言,多给自家太太留言,看不懂的地方就问,一般作者们都是很乐意解答的,毕竟她们精心设计的巧思也需要有人看出来才会开心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简评◆
一个天真又邪恶的美少年形态的魔化学霸黑法师
胁迫被他救助的濒死在沼泽的善良阵营的圣职者与他性`交补魔,
两人由性而爱又牵扯出十六年前一段伤痛往事的故事。
大众意义上的先甜后虐再甜(尽管我并不觉得虐),结局HE放心看。
没看过西幻的人也不打紧,答应我试一试好吗?
坚持到第五章阿兰苏醒后,如果还是看不进去那么也不强求。
六万五的中篇文,如一杯梅子汁,酸甜可口,回味悠长。
第二人称双视角更是增加了身临其境之感。
那么选择一个悠闲的下午,来与阿兰和夏尔一起踏入魔法世界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长评◆
评《一言不合就补魔》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Succubus and His Quest
【引言】
诚实地讲,最开始你让我看这篇文,我是拒绝的。(这句话仿佛很耳熟对不对?《论大数据如何正确的出野外》也是因为标题差点就当成网游文错过了。)我当时心想,“这种标题看起来就不正经嘛,并不是很想看欢脱搞笑文呢。”事实证明我真是想岔了十万八千里,它既不欢脱,也不搞笑,称得上是一篇正剧了。
我其实是从今年开始,才把目光更多地转向奇幻小说的,不怕大家笑话,就连经典中的经典——《魔戒》,我都是今年大年三十的时候才第一次看它的电影的。一个不玩游戏,极少看奇幻文学和电影的我,其实面对西幻这个题材是有些忐忑的。一方面我喜欢挑战,喜欢尝试新鲜事物;另一方面,这篇文的门槛于我而言着实略有些高了。我才不会告诉你们事实上本文的前两章我起码读了三遍,经历了一个拿起,放下,再拿起,再放下,最后又拿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哦我简直是抱着啃文献的精神在看了,实在是太多不熟悉的名词设定出现了(不过在与瓜瓜交流后这个问题基本已经解决了,她增加了很多名词注释,相信新入坑的读者会比我的体验好很多)。我是一边读一边猜,直到看到第五章,雅兰终于醒了,精神突然为之一振。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就要顺畅的多了,关于这个阅读体验这个问题,我会在下一部分进行详细解释。另外,阅读完全文后再回头来看,其实很多陌生的名词只是为了烘托氛围,并不具备实际意义,而凡是涉及到剧情理解的名词设定,瓜瓜都会在正文里渐渐地把具体含义或明示或暗示出来。
【叙述人称】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星河蛋挞的《一银币一磅的恶魔》那篇文。那篇文就是典型的第二人称叙事,一篇好文往往会带动一股潮流,近来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第二人称文涌现出来。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其实是两个概念,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并非完全等同。首先,同一种人称形式可以采取不同视角来叙述,而从同一视角观察到的事物,也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来指代。[1] 就本文而言,虽然上卷下卷都是第二人称,但上卷是夏尔视角,下卷是阿兰视角。而番外则是第一人称老师视角。通过三个人的眼睛,看到了三段不同的故事,就像拼图的碎片,拼接整合在一起,还原了真相,让读者看到了事情的原貌。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第二人称大家都说有代入感,有身临其境感,仿佛情景游戏置身其中。但是我觉得与此同时,代入感也会带来压迫感。这也正是我在上一部分中说前五章我看的比较艰难的原因。这个要放在具体情景里来解释;我现在认真看过的第二人称文大概两到三篇吧,说实话没有看第三人称,或者是第一人称轻松愉快(第一人称我一开始也有一点抵触,后来已经跟第三人称一样接受了,前提是得写的好)。
我分析有两点原因,第一是时间问题,在耽美小说中,它毕竟算一个比较新兴的写法,很多人一开始有不适感是难免的。所以说可能会暂时性地两极分化,热的文特别热,冷的文特别冷,这要根据具体内容和参与度而定,一般来说让读者选择分支剧情的玩法在初期很可能会更热一点,因为对读者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体验。
第二是读者群分类的问题,对于追求兴奋刺激体验的人来说,第二人称正符合她们的期望。但是也有一些读者只想作为放松(参见不想看正剧只想看大纲文欢脱文小甜饼那种读者,当然她们也未必只喜欢这一种,很可能是这一时期比较忙,好不容易有一点休息时间了就不想再耗费脑筋思考了。)所以说前面提到的压迫感也是针对这部分读者群体的。第三人称的话,读者做一个旁观者就好。第一人称的话,就像两人相对而坐,对面的人给你讲故事,你听着就行,也不用耗费力气。唯独第二人称会让你潜意识里精神紧绷,紧张地跟着剧情走,倘若主角做了一些和你日常性格三观大相径庭的事情,心里可能还得咯噔一下。
以上是我站在读者角度,在看文初期的想法,与瓜瓜交流之后,我也理解了她作为作者,选择使用这一人称写作的一些构想。瓜瓜告诉我,最初她的确抱着“要练习一下新的人称写法”的心思,开始构思。但她想着想着,也在有意无意选择一种最具有挣扎、矛盾、转折的故事,来最大化这个人称的特色。于是她发现,第二人称最适合表达忏悔、反思、批判、讽刺等等,这些具有矛盾对立属性的主题。在这类主题上,它的代入感超过第三人称,批判感超过第一人称。它让读者用最简约的方式解析矛盾本质的荒谬性,构造角色的立体性。这个写作体验无疑极具挑战性与趣味性,使她收获颇丰。在下一个部分中,我会用一个形象化的情景例子来进一步说清楚作者的考量。
【行文风格】
在看前几章的时候我曾经觉得瓜瓜在写作中翻译腔太重了,当时我认为她的很多句子符合英文语法结构,但放在中文行文里则显得有些奇怪。中文不喜欢特别长的定语,喜欢短句,拆分开,变化灵活,语流顺畅。英文就经常用很多很多的定语来修饰中心词,往往一个长句子能写到三四行才结束(想起了那些年做过的GRE长难句分析,瑟瑟发抖)。比如说翻译外国文学名著的时候,好的译本是要在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使之符合中文的语法习惯,毕竟你的译本是要给中国人看的。为此,我特意跑过去跟她指出这一点,她当时觉得自己蛮委屈的,于是我们——『正在看评的你们:(星星眼)大打了一架?楼主:(坏笑)怎么可能!当然是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深·入·交·流了一下。(想歪了的自行面壁啊!)』
翻译首先是一个语际转换过程。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形态、结构和表现手段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能够直接用汉语按照英语的形态与结构把原作的意思再现出来的情况并不多。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对原文的形态和结构进行适当调整,才能把原义妥帖、顺畅的表达出来。在词语的层次上,具体表现为词类的转换和次序的调整;在句子的层次上,则表现为句式的转换和句序的调整。[2]
村上春树的作品就经常被人评论称“翻译腔很重”,有的日本读者毫不客气地指出他是在“用日语写英语”。就中文小说而言,原作也好,译作也罢,如果你的文能够被读者毫不费力地翻回英文,而不用改动语序等,那就说明你的写法太西式了。传统翻译理论是不赞成这样翻的,这种过于西式的写法,有人称之为“欧化中文”。20世纪初,出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反思,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文人希望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进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同时也有不少文人极力反对欧化中文。翻译家思果在《翻译研究》一书中指出:“目前的翻译已经成了另一种文字,虽然勉强可以懂,但绝对不是中文。”
余光中在《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中这样写道,“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七十年间,中文的变化极大。一方面,优秀的作家与学者笔下的白话文愈写愈成熟,无论表情达意或是分析事理,都能运用自如。另一方面,地道的中文,包括文言文与民间文学的白话文,和我们的关系日渐生疏,而英文的影响,无论来自直接的学习或是间接的潜移默化,则日渐显著,因此一般人笔下的白话文,西化的病态日渐严重。一般人从大众传媒学到的,不仅是流行的观念,还有那些观念赖以包装的种种说法;有时,那些说法连高明之士也抗拒不了。今日的中文虽因地区不同而互见差异,但共同的趋势都是繁琐与生硬,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必越变越差,而地道中文原有的那种美德,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语文生态,也必将面目全非。”[3]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渐渐地在一些新兴媒体上,这种“欧化中文”的使用不在少数,也被大多数年轻读者所接收了。我个人来说是不喜欢使用过于西化的中文的,但是就网络小说而言,用什么方式写作是作者的自由,这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但是在本文中,瓜瓜的委屈点在于,她并不是不会写,而是特意把开篇那段写得生涩的(对不起我之前下定论太草率了,未免以偏概全)。【她希望通过起初这种生涩、学术、别扭的用词,以及后面语言渐渐变得流畅简短,来体现主人公小恶魔法师从“禁欲十五年、魔力匮乏的学术者”变化为“魔性深重的复仇者”的一个形象变化。】这种设计感很好的,听她说完我也可以理解了,但是不怕死地再说一句,这对读者的要求太高了,我真的担心很多人看不出来,或者看出来了前后的不同,也只会觉得是越写越好,越写越顺所致。
接着说瓜瓜的考虑,也正是我上一部分末尾提到的情景例子,她说,“我去设想一个学霸黑法师到底会怎么做,想象一下,第二人称就像心理咨询,我是心理医生,小法师坐在我对面,我跟他念你为何如此。心理咨询,就是一定要按照对方的想法复述,同时又要让对方明白这行为背后的意思,写上半篇开头,有点像心理咨询刚开始,只是描述,后来才渐渐代入,去剖析那些阴暗的动机,又同情他,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想。而下半篇一开头就是代入,好像已经阅读过这个人的案卷,一个你从未谋面,但是无比熟悉的来访者。”这就是行文从艰涩难懂变得简洁流畅的原因。很漂亮的设计,可惜我第一次没懂。
【内容方面】
为了不剧透,我就简要挑几个切入点谈一谈吧。
第一,反转。这是我超喜欢瓜瓜的文的一点,鉴于我看过《大数据》了,对这篇文我一直是抱着警惕心理的,小法师无论是一开始表现出的天真单纯抑或是后来表现出的残忍狠心,我都没有轻信。毕竟他是“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的。划重点,【“永远不要相信一个黑法师的话,哪怕他说的都是真的。”】而就算这样小心了,最后还是会被瓜瓜意料之外的揭秘惊喜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非常棒!
第二,人物。三个人我都非常喜欢,小法师,阿兰,和原本的夏尔。最后的番外很触动我,那是一本夏尔的日记,一本永远无法交付给阿兰的日记。看到第一篇日记的时候,我就想起了letters live那个活动,中文译为“见信如晤”,就是为了纪念国家写信日,英国每年都会举办的读信活动,抖森,卷福,莫娘等人都去读过。后来中国的“见字如面”栏目也是仿照它的形式来的。我有把日记读出来的冲动。(你怎么又想读了!)不过后来看到日记那么长,可能最后只能挑几篇读了。
第三,佳句。哦这篇文真是佳句频出!我简直想拿小本本把它们挨个都记下来。
“我把这当作一场横跨十六年的赌约,而你是我挑选的见证人。我带你来看巴别塔的真相。”
“人可以比恶魔更像恶魔。而又是谁说恶魔不能有一颗人的心?”
“那天之前,你愿意为他做任何事,就是死也不眨眼。那天之后,你发誓总有一天要再回到这里,找到他留下的东西,然后无论那是什么都要和他对着干。你之前多爱他,之后就多恨。”
还有很多好句子,但是为了不剧透,我就不在这里详细说了。
第四,名字。夏尔,英文是Shell,就是外壳的意思,在漫长的旅途中,夏尔从一个没有心的外壳,变成了真真正正拥有情感的夏尔。“a shell without a soul, a shell with a soul, a shell finds its soul。”老师无论如何要补给夏尔一颗心,一颗人的心。而我们的好夏尔,终究也没有让他失望。顺便说一句,读这种西幻文的时候,遇到多次出现的,比较重要的人名地名,不妨多去想想它的英文引申义,时常会有令人惊喜的小发现。
第五,关于肉。这还用我说么?敲黑板!小天使们看标题啊!补魔!肯定有肉啊!各种魔化状态,多么适合玩各种play啊!瓜瓜的肉炖得蛮好的,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爽滑可口,香味四溢……你们自己去看咯!偷偷告诉你们,最赞的肉在27章。
———————————以下是涉及剧透的分割线—————————————
【人物情感】
在重读了第四遍之后,我终于可以理清三个人的情感变化了。最开始我看的太快,完全是为了走剧情和看揭秘,后来写前面的文评的时候又看了两遍,侧重在文风和伏笔对照上,而最后一遍则是注重细节。这也正是我想表扬瓜瓜的一个地方,她的文经得起反复看,经得起推敲,而且往往看第二遍的时候跟第一遍有不同的感受,每每挖到一个小彩蛋,总有一种惊喜感。为了方便区分,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将称老师为夏尔,称小恶魔为小夏尔。
【1】
在看上卷的时候,我一直把自己代入的是小夏尔,小夏尔对阿兰是什么态度呢?最一开始捡到他的时候,目的很明确,补魔。若是阿兰没有用的话,他才不会多此一举呢。最一开始他只是把阿兰当作一个“有用的床伴兼宠物,伴随有少许羡慕嫉妒恨,同情,一点点宠爱和对智商的怜悯。不蹦哒就顺毛,蹦跶过头就敲一棍子。”渐渐地他们由做到爱,然而身为小恶魔的小夏尔自己却是毫不知情的。他不懂得人类的感情,自然不懂得什么爱。直到——他在巴别塔里找到了夏尔留给他的礼物,那是老师给他上的最后一课,是一份记忆,一份饱含着人类的各种情绪的记忆。
“你用他的眼光看你自己,才发现他在见你的第一次心里就填满了一股迷样的柔情,好似突然间做了父亲,恨不得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了你。你才知道在他看来你浑身都是那么可爱,连长歪的小角都那样迷人,别人家的半魔都那么丑,那些打败你的半魔更是丑得要命。于是后来他反反复复地忧虑,要是你被欺负了怎么办,被骗了怎么办,被伤了怎么办。他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只有让你学会了这些,才能根本上地免去烦恼。
你万万没想到他竟然是这么贪心不足:
让你赢一场还不够,还想让你活下去。
让你活下去还不够,还想让你走出去。
让你走出去还不够,还想让你活得好。
于是他空手套白狼,胆大包天地打起了深渊领主的注意,千方百计要给你一份自己的记忆——带着人类感情的记忆。
又怕你有了这个额外的软肋,下不了死手离开巴别塔,设了个十五年。
想着等你快忘了伤悲愁绪,雄赳赳气昂昂回来的时候,还能有个惊喜。
想着等你成人了还得教你最后一课,惦记着你从小错过了人类的感觉,无论如何要补给你一颗心。
一颗人的心。
你这才明白过来,原来他处心积虑,不是为了什么什么计划,桩桩件件都是为了你。
他是真真切切地偏爱你。
于是这赌局你输得心甘情愿,这最后一课你上得心悦诚服。”
我把第22章最最喜欢的一个部分引用在这里了,尽管这一段形式上多少显得有些跳脱,长短参差不齐,但是我真的真的太喜欢这里了,现在单看不会觉得怎样,但是当你真正从头开始看到这一章的时候,你会被震撼的,相信我。
从这一刻开始,小夏尔就不再是一个只具有魔性的空壳,他有了一颗完整的心,他的人性被补全了,用最残酷,也是最温柔的方式。他终于懂得了如何去爱一个人。
【2】
下半篇是阿兰视角,很多人会觉得没有上半篇带感,这很正常。首先因为很多事情你已经知道结果了,另外他俩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在上半篇里阿兰的情感变化是暗线,老实说在瓜瓜公布之前我是不甚确定的,“阿兰一开始对小夏是怜惜,觉得他无人教导,怎么都值得原谅。(小夏鬼精的,一眼看出这么说能切中要害)另外阿兰,老师,妹妹从小都是孤儿,相依为命,看到小夏心生怜爱与责任感是自然而然的事。后来就变成热切的爱。但是小夏不理解,觉得这毫无理由,逻辑混乱,炮友之间谈什么情爱,何况你连我是个啥都不知道。再后来是巨大的冲击、深深的失望、恐惧,可是依旧爱爱爱。一边想着我爱了一个恶魔我有罪,一边想着可他那么小,那么小,那么小,坐在我怀里头顶只到下巴,胳膊腿那么细,怎么都要再给一次机会。”
阿兰第一次被小夏尔捡到的时候,阿兰36岁,小夏尔22岁。阿兰长到这么大,从来没有过性`爱的体验。他和小夏尔的第一次彻底刷新了他的三观,震撼了他的世界,他第一次知道性`爱是一件那么令人快乐的事情。他积累了二十年的感情,终于一朝爆发,转化成对小夏尔的爱。在他孤身一人前往沼泽的时候,其实他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他觉得这人世间不再有人需要他了。是小夏尔救了他,“他慢慢觉察,他年轻的、美丽的、学识渊博却对人情世故一无所知的同居人救助了他,给了他新生——那是一个新的生存的意义,一个新的与人间的关联。”他找到了继续活下去的意义。
在那之前,他已经心如死灰了二十年。自从夏尔死了之后,他守着一个吻,清苦地过了那么那么多年。
“你混在家属组成的人群里从地面眺望巴别塔,十层挑高的穹顶雄伟壮阔,可你觉得那不过是又一个石砌的祈祷室,围墙高筑的修道院。那里一定很冷、很冷,连你火一样的夏尔也熄灭在那里,像一块烧红的石头从遥远的天边短暂地划过夜空掉进冰冷的河水,哧的一声便悄无声息。
你终于意识到在那里熄灭的是你的夏尔,你的生命之火、希望之光,你的信仰……你的爱。
你怎么能让你的夏尔一个人呆在那样冷的地方。现在该你带他回家了。
人生就是一场苦刑。你的心要像石头一样。
你总算理解这句话了。”
阿兰的一生分成两个部分,36岁前给老师,36岁后给小夏尔,22岁的小夏尔拥有了夏尔的记忆,仿佛是奇妙的传承,又好似上天恩赐。他们是注定要相遇的。
【3】
终于写到老师了!我爱老师啊啊啊!还是叫他夏尔吧,因为他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个一头火红色头发的神采飞扬的少年。其实他一直到死都很年轻了,死的时候也才22岁啊。他跟小阿兰最开始那段爱情真的是太!纯!了!两个年龄相差一岁的小小少年,守着一份世俗所不容忍的禁忌爱情。唉他俩除了一个吻,就啥都没有了。是夏尔把阿兰从黑暗中带出来,他是他的救赎,他的希望,他的信仰,他的光。哎老师真是一个特别好特别好的人,阿兰几乎是无条件地相信他,他也不曾让他失望过——只除了最后那一次。
关于夏尔最后做出毁灭巴别塔让小夏尔逃出去的决定,瓜瓜是这样解释的,“老师的动机有两方面:
1)一个成人对一个孩子的保护欲
2)觉得巴别塔整个有罪,最终应该毁灭/揭露,让人反思
他的正义感不是针对塔里的某个人,而是对整个计划违背人性的根本不认同。就好像有人会觉得就算战争伤害很大会死人但该打就得打一个样。
他守护小夏,核心的动机是为了坚持整个人类文明对人性的保护。他觉得这个很重要,失去了这个他其他的无论是学术还是爱情就都没有意义了。
举个栗子(biubiubiu),如果当时在场的是阿兰,他不会说阿兰你去把楼上的人都杀了自己走,他会说来阿兰咱们最后打一炮什么姿势都试试然后咱去看看能不能打boss顺便拯救下世界啥的反正死了就死了。(阿兰:哦好的)
但是小夏不一样,小夏是孩子。他觉得这不是一个可以量化的问题,是一个伦理问题。反正这就是老师心目中亲情和爱情的区别了”
整个番外全部都是夏尔的日记,这一部永远无法交付的日记,写他的思念,他的迷茫,他的欢乐,他的悲伤,他的恨,他的爱,而这一切,都随着他的死亡,消失殆尽,再也不会有人见过这本日记,它随着它的主人一起,渐渐消逝在时间的灰烬里。
番外写的特别棒!流畅!自然!特别像历史上真的有过这样一本日记似的,语言一点都不生涩,一点也不!我非常喜欢!里面有很多奇思妙想,神来之笔,让人忍俊不禁。整篇日记的基调,从一开始的欢畅,充满希望,渐渐变得沉重,但是却更加坚定。
“对不起,我要失约了。
保重,阿兰。
祝你幸福。
祝你幸福。
[这话写了两遍,第二遍用的是不太熟练的森林兽人语]”
泪点低的小伙伴看到这里可能要哭出来吧,我没有哭,但是我真的很受震撼。这个点,非常非常触动我,夏尔仿佛就在我面前,我看到他微蹙着眉头,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地写下最后的日记。微卷的头发随意披散在肩上,在最后的时刻里,他思念着远方的恋人,嘴角不由得勾起了一个连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的微小的弧度。然后——
“年轻的法术学徒收拾好宿舍里所有可能泄漏自己身份的物品,在桌上画出一个降解法阵,将杂物和一本封皮上带着一点水渍的日记放了进去。一阵闪光过后,一切化成了基本的元素集合,再也没有人能够还原出它们以前的样子,再怎么高超的回溯术法都不成了。
他看了一眼计时器,在最后的五分钟允许自己发了一会儿呆。
然后按照原本的计划,环环相扣地踏上了通往死亡的道路。”
忍住泪水,努力忍住,完全忍不住——哇的一声哭出来!
瓜瓜你后妈!你坏坏!还我老师!
【问答环节】
Q1:最喜欢的章节是?
A1:我最喜欢22,其次是15/16,不过瓜瓜跟我恰恰相反,她的排序是27>24>15/16>22,其实我也懂理智上从写法上考虑,22的整齐短句形式有一点突然,跟整篇文章有一点微妙的差别。但是情感上我就是喜欢22啊,喜欢到想读出来!我一定要读!读完不许嫌弃我读得烂!
Q2:最不喜欢的章节是?
A1:谈不上不喜欢,但是最艰难的章节绝对是前五章,我说过很多次了,第五章阿兰苏醒是一个坎。我对被逼做攻的雅兰第一印象就很好,而从第五章,攻醒了以后就开始戳中我萌点了。他俩的对话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2333。后来渐渐地,认真严谨又带着由此衍生出的残忍学霸受也开始戳我萌点了。我好像没怎么看过这个类型的人设,另外这个法师心切开有一点点黑啊哈哈哈。
Q3:如果要给本文打tag,你会使用哪些标签?
A3:这个问题不如让瓜瓜和我一起来回答,括号内是我的补充解释。
走肾又走心(点头)/谁是谁的白月光(放心,没有替身)/想不到的神转折(嗯哼)/不虐受堪比虐了的he(我虐点高我没被虐到哈哈哈)/胡说八道带到沟的鬼话连篇(咦?有胡说么?不都是真话么,只不过有所保留)/初哥vs初哥(呦~)/一本正经耍流氓(挑眉)/两个恋爱脑(挤眼)/玩弄人心的黑法师(就……算吧)/蜜糖秒转玻璃渣(嘿!)/如何玩弄天真正义的攻的感情(阿兰傻白甜)/守序邪恶VS混乱善良(看到最后终于大概懂了这是啥意思)
Q4:全文中有哪些有趣的句子吗?
有有有!排排坐,一个一个来哈……这里仅随意举几个例子,还有很多说不过来就不说了,有待于读者亲自去挖掘。
①“要想解释清楚这一点也很简单,只要想象一下抱着橡子冬眠的松鼠就好了。”类似于这种一句正经话后面接一个可爱的小比喻的描述让人忍俊不禁又爱不释手。类似的手法文中还有很多,英文文学作品中也很常见,令人感到十分亲切。
②“他经常从外面带一些沼泽生物回来。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偏好选择那些色彩艳丽的、膨大的、危险的植物生`殖`器官。”至少思考了三秒钟才反应过来雅兰是带的花回来2333
③“这和吸血的状态足够相似,你无可抗拒地感到愉悦,像蜜蜂面对无垠的花海,春天的草木遇到第一场雨水,老鼠掉进了满满的米缸。”这是个很棒的比喻句哈哈哈,神来之笔是最后半句话。
Q5:有什么想对作者说的话吗?
A5:瓜瓜,你是一个很勤奋,很认真,很用心,很严谨的作者。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是句大俗话,可也是句大实话。你要相信自己,不要轻易放弃,读者们看得到你的进步。题材暂时冷也不要紧,总有一天你会火起来。退一步讲,就算你一直火不起来,至少你构建了瑰丽的笔端王国,带领着读者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奇幻冒险,读者会感激你,而你也会从这段经历中成长,收获许多。加油!期待你长篇完结的那一天,一定不要半途而废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尹航.小说第二人称叙述及其哲学内涵[D].山东大学,2007.DOI:10.7666/d.y1065350.
[2]刘达伦,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16962/answer/13745046
[3]余光中. (1987). 怎么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 明报周刊, 10.
(待续)
PS:此文评于2月9日二次修改,新增4000字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