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一条青花鱼吧~ 找回密码    

青花鱼养殖交流论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闲聊] 非商业文写作讨论:关于确立写作风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楚人无恙 发表于 2021-9-22 0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理性讨论
讨论前提:这是关于非商业文写作的个人见解。如果阁下有关于如何写好商业文、如何上榜单、如何打造人见人爱花见花开文笔、如何吸引读者如何融入流行元素的高见,请互相尊重,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谢谢。


什么是写作风格?用百度百科的词条来解释:

“风格”指文学作品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而鲜明的风貌和格调。 它受作家主观因素及作品的题材、体裁、艺术手段、语言表达方式及创作的时代、民族、地域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并在一系列作品中作为一个基本特征得以体现

关于文笔这个东西讨论得非常多,甚至已经讨论得太多,但关于写作风格讨论的人却寥寥无几。但实际上没有风格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对于一部作品而言,风格的缺失甚至比文笔的欠缺更有杀伤力(当然大多数时候能形成自己风格的作者也懂得磨练文笔)。

好的文笔如同美人五官——皮肤白、微笑唇、高颅顶、笔直的山根、四肢修长——如果仅仅讨论这些,那就是为整形机构打广告,而不是探讨真正的美人。好的风格则是关注美的本质,美人笑起来应该怎样,哭起来应该怎样,动起来又该怎样——所以古人讲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是讲给人的感觉而并非五官本身。即使五官有细微的瑕疵,但是当美人开始产生动作,开始哭、开始笑、开始对人说话,一举一动都能对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这就是一等一的美人了。反之,如果拿整形机构的标准来验证名留影史的美人,那么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找出缺陷——如果以此来批评这些不算美人,只有符合XX标准的才是美人,那充斥屏幕的只能是一堆整容怪,得不偿失。同样的道理,放着风格不讲而论文笔,文笔好的沾沾自喜、却浑然不觉自己缺乏风格,风格上佳的却被打击觉得自己文笔欠缺、于是想方设法打造讨好市场的文笔,长久以往,读者眼前的作品就越来越单调统一。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风格?如何打造风格?

风格与故事不同,好的作者笔下的故事大同小异,但往往风格迥异。故事内核是一代一代不断延续和再造的东西——除了少数天才,比如莎士比亚,创造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模板,后世的作者往往是以自己的风格反复以此为核心再造爱情悲剧。更不用说诸如《水浒传》这一类的名著,作者直接将原有的现实模板、话本演义拿来添枝加叶、增删打磨,最终统一以施氏风格。而《红楼梦》为何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风格迥异?那就要问,养大鹦鹉、倚茜纱窗、吟风弄竹的林妹妹为何突然钟情五香大头菜?平日要用宫纱为潇湘馆糊窗纱、用白狐狸皮给外孙女做斗篷的贾母,为何忽然翻脸无情,在黛玉临死时说出“我看这孩子的病,不是我咒他,只怕难好”这样冰冷的话语来?不同的作者制造不同的风格,但反之也一样,当读到某种风格的作品时,成熟的读者也会知道,这一定属于/不属于某个作者。

风格和作者关系如此紧密,某种意义上,呈现某种方式的风格决定了一个人是怎样的作者,而一个人是怎样的作者又决定了他/她会以何种方式进行书写。梁晓声《人世间》洋洋洒洒三部曲,论文笔可能不如大部分网文作者风趣伶俐讨喜。可是《人世间》的诚挚、平和、冷静和慎重,让读者立刻知道这是梁晓声,世间绝无可以替代者——这就是无与伦比的一流风格。《绝叫》的故事很简单,一个恶女的成长史和一个甚至算不上精密的谋杀案,可是关于泡沫经济、311大地震、日本的厌女文化、让穷人不得翻身的社会制度的一系列犀利又点到即止的讨论,让读者读完就产生“这就是叶真中显!”的震撼。风格取决于作者如何取材、如何编织文字、如何设计角色——而反过来,作者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心境,也决定了作者从何处取材、如何编织文字、如何设计角色来打造风格。

风格和文笔的差异也在于此。作为流行言情写作来说,亦舒已经相当过时了,但这并不代表亦舒的写作风格不够好。许多作者试图模仿师太的犀利干练却模仿不来,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为什么?最大的区别在于师太知道自己要写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从而造成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而模仿者只是一味地去模仿师太的俏皮干练文笔,却忘记了属于作者个人特色的独特角度和纯熟技法。比如《流金岁月》开篇的一段:

他把锁锁放在舅舅家,一住十年。
舅舅姓区,是广东人,一家人五六个孩子挤在一层战前旧楼里,待锁锁并不坏,给她睡尾房,他却与表兄弟姐妹谈不拢。
蒋南孙去过那地方,一道狭窄的木楼梯上去,二楼,门一打开,别有洞天,室内不知给岁月抑或烟火熏得灰黑,但楼面极高,锁锁的房间有只窗,铁枝已被无数只孩子的手摩挲得乌黑发亮,隔一条巷子,对面是面包店的作坊。
窗下的书桌是锁锁做功课兼招呼小朋友的地方,每到下午三点,新鲜面包出炉,香闻十里,南孙爱煞那间小房间的风景,永远忘不了烤面包香。
做面包的伙计只穿内裤操作,使南孙骇笑,男人,对小女孩子来说,是多么古怪而又陌生的动物。


这段文字文笔并不繁复华丽,甚至简单得好像谁都能写出来,但又非常的“亦舒”,旁人模仿都只有形没有神髓,为什么?首先,很多作者模仿亦舒写都市文,为了追求简洁干练的文笔,直接甩出一个人物、人名,就仓促往下行文,导致读者看得云里雾里脑子茫然。亦舒作为流行作家非常了解这种行文方式给读者带来的不适感,所以一旦引出一个新的人物(尤其是在开篇),比如“舅舅”,就要花一段文字来烘托衬垫和“舅舅”这个形象相关的部分。但是“舅舅”这个人物本身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身份带来的和锁锁相关的背景,所以这一段文字一实九虚,一明一暗——实写姓区,广东人,五六个孩子挤在旧楼,给锁锁睡尾房;然后岔开笔法写南孙的视角,狭窄的楼梯,灰黑的墙壁,如同牢狱的铁窗,虚写锁锁寄人篱下的困顿感;紧接着笔法一明,写小房间、面包房的明亮与欣喜,再又骤然转暗,写面包房伙计的下流画面——这种明暗叠加立刻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非常鲜明的关于锁锁年少生活的回忆,而“舅舅”一家就是笼罩在锁锁少年人生上的一层庸碌阴影。

其次,亦舒笔下“饮食男女”的物质性——物质性如何凸显?李碧华说“人间烟火,哪有极品?只因当时饥渴,所以销魂。 ”人的物欲从哪里来?不是从买了多少个大牌包包、多少奢华服饰、享受多少纸醉金迷里来,而是从青春期里从未满足的渴望和感触里来。如果一个人对物质的感触是欠缺和不敏感的,那么这个人就很难陷入对物欲的沉迷里。沉迷于物欲的人,往往是敏感但又在某段时期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的人。那么敏感的人,会留意到木楼梯的“狭窄”,会观察到“给岁月抑或烟火熏得灰黑”,会敏锐地察觉到“被无数只孩子的手摩挲得乌黑发亮”——这些文字并不仅仅是凸显作者的“好文笔”,而是被作者刻意选择过,来营造和调动读者对于感觉和欲/望的渴望和未满足,从而为全文的人情世故、金钱和男女欲/望的探讨埋下基调。

最后,这是一篇都市言情文,探讨的是男女情/欲,那么作者就要处处给男女情/欲定性盖章,也就是所谓的亦舒金句——“做面包的伙计只穿内裤操作,使南孙骇笑,男人,对小女孩子来说,是多么古怪而又陌生的动物。”,是的,写出那个男人永远都是古怪而陌生的动物的作者,才是读者所熟识的亦舒。当然师太也有偷懒讨巧的笔法,比如大量诸如下文的段落:

蒋先生大大好奇,“南孙,你可见过这个谢宏祖?”
“见过。”
“奇怪,李先生怎么说?”
南孙突然想起来,“对了,他说要放。”
蒋先生一呆,“放,放掉朱小姐?”
“不不不,放掉房子。”
“价钱日日升,不是放的时候吧?”蒋先生犹疑。
蒋太太问:“当真是李某亲口说放?”
南孙点点头。
“嗯,莫非有什么事?”


如果学习亦舒笔法的作者从这种段落开始学,那就大大上当了——这是作者在前文精雕细琢反复铺陈后使用的极简/偷懒笔法,如同美人骨肉上披着一袭素纱袍——真的是素纱袍好看吗?是因为美人好看,所以穿上素纱袍好看;但换成旁人来穿这身素纱袍就平平无奇。所以作为写作者,如果要模仿亦舒风格,应该研究的是如何用最短的篇章打造出一个美人的骨骼框架,然后再走这种极简风,才有袅袅娜娜莲步生香的余韵。

总而言之,风格是一种非常难学,但一旦确立、便会无往而不利的技能。风格关乎“你是怎样的作者”、“你想要吸引哪一类的读者”这些对于写作者至关重要的问题(当然追求商业化、追求标签化、追求爆点的写手另当别论)。如果你关心历史,你知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很多故事古往今来曾经发生过、正在发生着、也会未来不断地重新发生。唯有作者是独特的,你的经历、你应对人生的方式、你所看到的世界、你所存在的意义,是他人无法复制——真诚的写作,就是把这个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一刻作者是永恒的,这就是作者的风格。

欢迎理性批评讨论,勿攻击引战。谢谢。
沙发
匿名青花鱼发表于 2021-9-22 11:12
  太太写的非常好,非商业文也就是更加侧重于纯文学类作品吧,只代表个人观点哈,不管是否商业,小说的第一要义是故事好看,一个好看的故事不在于梗,而在于真实,真情实感,真实逻辑,真实的世界观,而商业文就像是添加剂,把“真实”纸片化,过度化,看一篇感觉很酸爽,之后就是空虚,看多了就腻了,好的小说回味悠长,其中的世界观、故事情节、人物性格都能引发思考,可以批判或者敬仰,这也是我所追求的目标

  至于风格,像我这种小白作者,个人认为第一步还是先模仿,写多了之后再找风格,

  因为风格这种东西啊,原本就是奢侈品,很玄学,比如看完梵高的画展,偶然遇上一副画,看笔法和色调,你就会说,哎呀一看就是模仿的梵高,但梵高的早期作品并没有很梵高,他早期只是个高手

  所以小白应该先练好基础,我觉得小白作者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寻找作品来模仿,比如红楼梦风格就很独特,张爱玲的风格很接近红楼梦,白先勇也属于张派传人,把他们的作品都看下来就会发现,可能他们的整体画风有大致相同的特点,但个人风格还是很强烈

  张爱玲是犀利冷漠,她擅长刻画女性,白先勇更加热忱,他的题材更多趋向于同性与社会,

  然鹅,像张爱玲这种个人风格非常强烈的作家我都不建议小白去模仿,因为个人风格的强烈色彩阻挡了文章的全貌,比如鲁迅、汪曾祺、王小波,他们的文章适合欣赏和学习,就像lz太太说的,这种风格之下的骨骼很难模仿,

   相比起来,国外作家的作品更适合小白仿写

  长篇小说和短篇的写法也不太一样,短篇注重结构,长篇着重于情节,小白新手更适合写长篇,结构的塑造是从无数个情节之中雕琢出来的

哎呀我在胡言乱语写什么, 在摸鱼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见谅
板凳
楚人无恙  楼主| 发表于 2021-9-22 12:21 | 只看该作者
匿名者 发表于 2021-9-22 11:12
太太写的非常好,非商业文也就是更加侧重于纯文学类作品吧,只代表个人观点哈,不管是否商业,小说的第一 ...

很感激你的讨论。没错,不同层次的作者的确对风格的理解和追求不同,“写多了以后再找风格”的确是个很棒的做法。写的量不够,风格的确难以提纯。

不过我觉得你提到的,张爱、鲁迅、王小波,与其说是风格之下的骨骼很难模仿,不如说他们的写作与其说是文学写作,不如说折射了大量的思考和价值观。张爱玲言情写的是上海上中层阶层的世态炎凉,鲁迅的作品具有革命性,而王小波作品更是上山下乡青年的所见所闻、和一些先锋理念以及时代的变革的冲撞。他们的风格与其说很难模仿,不如说不可模仿,因为作品风格建立在个人经历之上,而个人经历是无法被再次复制的。

但这也是我所说的,应该有意识地建立写作风格的原因——写作并不仅仅是写出文字,而是包含了自身的经验与对世界规则的思考。什么时候才是建立个人风格的好时候?十万字?二十万字?一百万字?等写了一百万字再去建立“写作风格”,那么所谓的风格究竟是展现作者作为“写作机器”的高效率性,还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灵魂和人性?如果风格是为了展现作者内心深处的灵魂和人性,那么写出一万字也好,写出十万字也好,写出一百万字也好,难道写得越多人性便越丰富?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挖掘自己灵魂深处的东西,来丰富写作?

这是我的一点点思考。
地板
匿名青花鱼发表于 2021-9-22 13:46
本帖最后由 匿名 于 2021-9-22 13:56 编辑
楚人无恙 发表于 2021-9-22 12:21
很感激你的讨论。没错,不同层次的作者的确对风格的理解和追求不同,“写多了以后再找风格”的确是个很棒 ...


  风格的表达不在于字数,其实你一开始的作品就已经有个人风格雏形了,风格化在于个人,只要有很强的表达欲就能成就个人风格,表达欲的基础就是五脏六腑已经齐全了,就像lz太太说的,风格的灵魂在于思想,风格是表达的外在化,想要表达,必须有写作基础,也就是写一篇及格的文,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去修改,写文这件事很艰辛啊,现在很多耽美大手,恕我直言,也并没有什么风格,充其量就是一篇又一篇的套路重启,写作就要不停地思考,不停地修改,思想也要不停地升级

  我没看过太太的文,但是翻了翻,看来你已经有完结文了,只要在这个基础上去寻找个人类型作品就可以了嘛,比如悬疑、古风、爱情、还是现代文,可以去尝试,毕竟大家都是摸索过来的,比如我家女神,开始写古风,就很一般,后来改写民国,风格一下子就出来了,不过有风格也不代表这篇小说就及格了,还拿女神来举例,她的文章有个很明显的缺点,就是没有起承转合,就像人物列传,不过说到底也算个故事了

以我肤浅的观点来看,小说写作方式没有对错,只有好看不好看,所谓风格的这种表达就是一种艺术形式了,非常的人格化,思想能够成就风格,文章结构和笔法亦能成就风格,预祝太太在艺术之路上早日追寻到自己的风格~
5条鱼
匿名青花鱼发表于 2021-9-25 14:48
本帖最后由 匿名 于 2021-9-25 15:04 编辑

真是少见的正经讨论的帖子!

关于风格一说,我认为是先有文章,才有风格。文章写完的那一刻,所谓的风格才能够得到全局地体现。

许多作者都是先确定一个模仿对象,然后开始写文。但由于生活阅历、艺术阅历和笔力的不同,总是无法完全地模仿,写到最后往往相去甚远。模仿的不好不代表没有风格,而是这种风格与自己的能力经历相结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要形成一个典型的风格,不能只靠单单模仿其他人写作。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其他的艺术经历与生活经历。所谓艺术经历,就是对舞蹈、电影、诗歌、戏剧、绘画、音乐等其他艺术样式的体验历程。当一个作者非常喜欢超现实主义的画作时,他的文章势必会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如果这个作者平时爵士听的多些(我指的是专爱这一类型),那ta写出的文章必然会有爵士的影子;如果这个作者是个学习戏剧创作的或者电影的,那ta的小说一定动作描写很多心理描写很少。生活经历就不谈了,这直接关系到擅长的题材(比如一个作者日常里天天听戏,那ta就是更擅长古代/年代戏的创作)。

除了艺术体验和生活经历之外,哲学观念也十分影响个人创作。这个学创作的都明白,当学戏剧史/电影史/文学史时,思潮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几个流派恨不得天天考。当然了,这和商业创作都没什么关系了,写到这个份上的基本都进了教科书。

总之,不可为风格而风格,风格是作者艺术修养与文学修养的整体体现。专心致志地写作,不要想着完全模仿其他人的行文风格就行了。

补充一点。我国的美育实在是太差了,因此艺术方面比起国外差的离谱。昨天看了《黑炮事件》,不得不感叹有艺术才能的人都被政策逼疯了,更何况没有艺术才能、没有接受过艺术熏陶的人呢?要是真想搞文学创作,一定要全面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还得明白一点:审美趣味就是有高低的,流行文化里大多是糟粕(每个时代的流行文化都是这样,流传下去的才值得细细品味)。

说实话,我觉得我自己写的文章也算是糟粕哈哈哈哈哈。
6条鱼
楚人无恙  楼主| 发表于 2021-9-25 15: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楚人无恙 于 2021-9-25 15:54 编辑
匿名者 发表于 2021-9-25 14:48
真是少见的正经讨论的帖子!

关于风格一说,我认为是先有文章,才有风格。文章写完的那一刻,所谓的风格才 ...


是的,关于艺术经历和哲学观的部分完全同意,比如谈论村上春树就离不开谈论爵士,爵士就是村上的艺术经历,而脱离《海上花》谈论张爱玲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我认知中现代的艺术理论基本来源于西方艺术,而西方艺术和哲学是紧密联系的,脱离了哲学的艺术无法单独存在,写作同理。

或许我可以再加一点的是,除了艺术经历、基本哲学以外,风格的形成也和系统性的批评相关。好的艺术需要批评,好的文字同样也需要。如果说哲学是钢筋,艺术经历是风味,故事文字是血肉,那么系统性的批评是风格的催化剂。不成熟的作者可以从系统性(前提是系统性)的批评中得到反馈,进行反刍并再次提炼和塑造,从而加强个人风格,比如傅雷于张爱玲。只是批评有时候甚至比创作本身更为艰难,而糟糕的批评很容易沦落为攻击,对创作是毁灭性的。

甚至夸张和发散一点地说,作者普遍的风格丧失,从一个创作环境里批评水准的急剧下降开始。

7条鱼
匿名青花鱼发表于 2021-9-25 16:04
楚人无恙 发表于 2021-9-25 15:43
是的,关于艺术经历和哲学观的部分完全同意,比如谈论村上春树就离不开谈论爵士,爵士就是村上的艺术经历 ...

嘘,祸害文学创作的最主要的因素不可言不可言啊!zz比任何东西都那啥哈哈,wg之后中国整体艺术作品就拉胯拉胯。当然还得有市场导向,市场受众的低级趣味也是摧毁艺术的“良药”啊。比起zz,有时候我更恨读者/观众。但转念一想,读者/观众这么可恨,还不是因为国内的美学教育太失败了。
8条鱼
匿名青花鱼发表于 2021-11-11 01:38
这…好严肃的讨论…我的阅历是,不管什么时代,一篇文要火,还是不能门槛太高的,就跟小学老师教作文时,强调的是言之有物,真情实感,言语通顺。
再加上有华章,就更好了。
有很多作者其实文笔过硬,底蕴深厚,但并不火,因为读得辛苦,读得不爽。
9条鱼
苟肉 发表于 2022-9-15 16:34 | 只看该作者
反思自己
10条鱼
匿名青花鱼发表于 2022-9-15 16:47
创作不仅在于模仿,更在于自身积累所爆发出的创新。
前期最枯燥又必要的就是查阅大量资料,划定框架,补充细节,仔细打磨,最终成品。
没有什么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11条鱼
哑钟z 发表于 2022-11-28 12:19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很有意义的讨论!
我是个小白,写的菜又爱想,每天总是有好多灵感,但是一开笔写就不行了。常常第一章修了又修,最后远离初衷。脑子里已经把灵感当电影似的华丽的过一遍了,写出来时却常常犯难。有时是某个场景不知怎么描写,有时是摸不定该怎么发展才能合理衔接灵感发展。每次被灵感冲击,在纸上奔跑起来,然后被钝笔滴下的大块墨水绊倒。汰,勉强写出来时,总不达预期。
大佬们可以提些建议吗?或者有没有人经历过同样的事?囧
12条鱼
backlighting 发表于 2022-11-28 14:52 | 只看该作者
哑钟z 发表于 2022-11-28 12:19
哈哈,很有意义的讨论!
我是个小白,写的菜又爱想,每天总是有好多灵感,但是一开笔写就不行了。常常第一 ...

简单,凑合写下来就好,要求不要太高,等回头看的时候还会觉得哎~我写的不错哎~

本版积分规则

总版规|手机版|小黑屋|青花鱼养殖交流论坛

GMT+8, 2024-9-21 05:38 , Processed in 0.0491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